从“头”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

□本报记者 毛晓星 丁燕

随着我省创意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,与创意设计产业相关的个人工作室、公司企业、研究中心、产业基地蓬勃发展,人才需求不断增加。哈尔滨多所大中专院校积极顺应市场需求,加强人才储备,做强人才链、激活创新链、带优产业链。尤其在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的非遗文创赛道,新的文创人才储备链逐渐形成。

日前,“高校非遗文创产学研用联盟”启动,实现非遗作品的产、学、研、用,推动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的创作和流通,及非遗和旅游、商业、创意设计、生态研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,更好地保护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持续释放龙江文旅市场吸引力。

2023年6月,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在牡丹江西安区中兴村成立了“中兴-印象”乡创文化工作室,深挖中兴村朝鲜族村落的文化内涵,通过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。

目前,多所高校正积极与非遗传承人和相关资源沟通,多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。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副主任、省创意设计专家库专家闫实告诉记者:“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将与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牵手,成立创意设计产业学院。学院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整合多方资源,聘请知名设计师和企业经营者担任学生导师,培养设计类应用型人才,真正通过产学研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。”

在黑龙江工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文创中心,只要桦树皮画省级非遗传承人唐德滨一现身,瞬间就被学生们团团围住。早在2020年,唐德滨就与该校合作,将桦树皮非遗文化带进校园。几年下来,该校数千名学子受益于唐德滨桦树皮画美育课程。

唐德滨经常处于“找不到人”状态,不仅高校,他常奔波在各个中小学之间。

在虹桥一小授课时,唐德滨带领着同学们勾勒出心中江南美景:小石桥、流水、炊烟袅袅人家……打完草稿的同学开始着色,浑浊的洗笔水诉说着创作的点滴。

“非遗文创,一切从技艺开始。只有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特色美育教育才是真正非遗传承,也是传承的根和魂。”唐德滨说,如今,基础教育对特色美育教育需求持续增加,省市区各级教育、文旅部门搭建交流平台对接,桦树皮画、麦秸画、鱼皮画、剪纸、陶泥等众多特色美育课走进校园。

“孩子是非遗的未来,他们亲手创作的小挂件或许就是未来的文创趋势。”唐德滨说。

在虹桥一小的走廊画展,孩子们用艺术点亮校园。在6楼非遗作品展区,一幅幅展现东北冰雪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桦树皮画映入眼帘,构图饱满,色彩鲜明,虚实相间,或气势磅礴或曲婉灵动。

虹桥一小校长王静表示,为构建多样化课程,满足学生成长需要,学校多年来积极引进非遗拓展课,并进入校本课,保证非遗传承人的归属感。在儿童成长关键时间节点,通过兴趣培养进行非遗传承民族、文化教育,是一个学校、一位老师的育人职责和任务。

“跟随着唐老师的课程,学生们也走出学校参观非遗中心,作品还在‘尔滨’冰雪游非遗周中进行了展出。”哈尔滨市第五十五中学党委书记孙凤君说,目前,该校打造了非遗中心,优秀作品还作为伴手礼赠送来访友人。

与唐德滨一样,我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麦秸画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宝霞也穿梭在上课路上。

从2015年开始,李宝霞陆续走进哈尔滨商业大学、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、花园小学、团结小学等校园,根据不同年级设置麦秸画非遗课内容。例如小学初阶以材料包形式的剪贴画为主,并通过节庆时令节点拓展中国传统文化;大学阶段则注重麦秸画原材料制作,通过煮熨染烫等10余个环节开启创新创意空间,守正创新。

走出象牙塔,每一位龙江非遗传承人对自己传承的文化都有着深厚的情感,他们迫切希望非遗技艺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,并将非遗文化传承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杨双艳是同江市临江镇人,早在15年前,爱好剪纸的她偶然接触到赫哲族鱼皮画技艺。十多年来,悟性极高的她不断创新鱼皮画技艺,并建立鱼皮工艺制作合作社,培训学员,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。截至目前,杨双艳培训的学员已超2000人。

我省工艺美术大师傅清超退休后,全职在家乡海伦市从事满族剪纸创作。为传承剪纸艺术,她办起剪纸培训班,让300余名当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,每周坚持在当地两所小学传授技艺,让剪纸艺术“从娃娃抓起”。

黑龙江省满绣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佳欣,自幼跟随姑母学习满族传统刺绣,兼修美术,并于2020年成立满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。近年来袁佳欣免费培训手工刺绣技艺人才万余人以上,让满绣文化得以传承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跨境财经 » 从“头”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